01.
日前,杨开第一篇关于深圳技术创新税务体制改革的文档,又被阐释为深圳要火速试点工作房产税了。又有很多人问我,重要讨论会以后,呢房产税吗完蛋了?前些年,房产税虽说举国关注。但是,大家对房产税的重新认识,仍停留在“要播种我”的视角,一些菁英专业人士也那么认为。
独花,甚至荒谬杂乱的重新认识,才是房产税试点工作破冰最大的心理障碍。前不久,一位深圳的菁英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我,“一幢住宅要受让,需开户大笔税,怎么避免出现掉?”我问他,“这些年的产品服务多,却是开户的税多”。他说,“总之是产品服务多了!”我说,“产品服务多,开户税不很恒定吗?”
他说,这是我辛劳赚的,缴那么多税,不是骗钱吗?我质问到,你的房子产品服务,是你的辛劳重大贡献大,却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健全的重大贡献大,旁人惊诧了......。随即他说,政府向我征的税,不晓得拿去干什么了,有可能贪腐了、节约了。因此,咋要缴呢?我不愿交纳。
现在,持这种看法的人大有人在!
归根结底,尽管市场化体制改革搞说白了电费的,甚者是房产税。
总之,提高参予权、知悉权,让每一个街坊晓得,房产税是加进我这个新区的,也是为了让我定居的更宽敞、更为安全可靠、更有赢得感。这也是房产税破冰前,必须要做的工作。因此,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给深圳的文档里,提出“民生问题经济政策登记、开支目录规章制度,进一步增强惠农经济政策赢得感和持续性”。
02.
疫情是一块试金石。疫情之下,小区与小区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。凡是拉跨的,无一例外,物业管理一团糟,电费清收率低,到处是卫生死角,生活物资供应保障不了,设施坏了无人修理,居民各行其是,入口检测松松垮垮。有能力搬走的,用脚投票,剩下的居民得过且过。
当下的房子,大部分却是新的、次新的,社区里的设施还没坏,再加上房价一直单边上涨,大家不关注长期定居下房子的品质、社区的品质到底如何,可不可持续等。现在,房地产进入了存量时代,被资产属性、涨价预期掩盖的东西,统统显露出来,首当其冲的是“可定居性”。
疫情之后,物业管理不好的社区,“可定居性”差的问题开始暴露。近期,房价下跌明显的城市或社区,都是“可定居性”差的。再过5-10年,现在这批新房、次新房,其“可定居性”的成色,将开始显现。如果物业服务、维修基金跟不上,社区治理再拉跨点儿,房价可想而知。
不断上升,物料成本不断上升,疫情管控不断下沉,电费上涨,这不是很恒定的吗?但这些人不那么想,这些小区也更容易受困于疫情冲击,集体受损。
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,短视贻害无穷!
03.
进入新时期,在高质量却面临着空前的财政困难:
一是,经济增速放缓,冲击财政稳定性;
二是,“地产+金融”对财源重大贡献度下降;
三是,公共开支明显增加;
四是,控制地方政府债务。
重视内需,重视民生问题保障,意味着“以人为本”的社会建设,也是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理念。同时,也是基层政府组织(街道、居委、社区等)转变工作模式,从“向上级负责”转到“向百姓负责”,靠优质服务让居民主动付费。这样,耳钉姐、“错过女儿成人礼”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就少了。
过去,没有个人应缴的传统(个税由单位代扣)。现在,个人应缴的时代到来了,这是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彰显,也是街坊社会到来的彰显。总之,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,这是一个过程。因此,房产税试点工作破冰,由轻入重,从0到1,有免税面积、有折扣,以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负担。
不要低估经济政策的决心,“房住不炒”、“房价不会永远上涨”,这些能否破冰,前两年还存疑,但现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。房产税也一样。
当前,也迫切需要房产税来“救楼市”,把前端一次性交纳的高地价、高税负(交易环节)降下来,挪到后端。一方面,房价、成本下降,新街坊能买得起房;另一方面,打通“肠梗阻”的商品房交易循环链条,比如新房和二手房的循环;最后,后端靠优质配套、社区服务赢得业主。
这就是持续的现金流重大贡献!
这样,房地产能在高位平衡,能实现量的合理增长,能实现高质量发展、共同富裕!
特别声明:本文为署名文章,版权归“李宇嘉地产笔记”所有,如需转发请在文章首部注明“ 本文作者:广东省城规院住房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宇嘉”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网友评论